义演历史

手机版

义演历史

首页> 战争典故>正文

运筹帷幄之中——盘点春秋战国经典战争成语

zhao(作)   战争典故  2024-12-29 13:44:28

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上,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智慧的时代。这一时期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许多经典的战争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,并且这些故事中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成语,这些成语不仅概括了战争的策略和智慧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风貌。以下是一些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争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。

  1. 围魏救赵(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)
  2.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初期的桂陵之战。公元前354年,魏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,赵国向齐国求援。齐威王命田忌为将、孙膑为军师领兵救援赵国。孙膑提出“批亢捣虚”的计策,即不直接去救赵国,而是绕道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。魏军见状,急忙从赵国撤退回救本国,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。这场战役体现了孙膑的高超谋略和对敌我形势的精准把握。

  3. 一鼓作气(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)

  4. “一鼓作气”出自于著名的长勺之战。在这场鲁国与齐国的战斗中,鲁国的曹刿建议待齐军三次击鼓之后再出击。果然,齐军的士气在经过三次打击后逐渐减弱,而鲁军则趁机发动猛烈攻击,最终取得了胜利。这个故事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以及士气的关键作用。

  5. 纸上谈兵(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  6. 这个成语源于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。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,自幼熟读兵书,但缺乏实战经验。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主帅白起所败,导致四十万赵军被坑杀。“纸上谈兵”后来用来形容那些只会空洞理论而不懂实际操作的人。

  7. 远交近攻(《战国策·秦策》)

  8. 这是秦国丞相范雎提出的对外政策。他认为秦国应采取分化瓦解六国的方针,与距离较远的强国结盟,而对邻近的国家进行蚕食侵略。这种外交策略有效地孤立了各国,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。

  9. 朝秦暮楚(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)

  10. 这个成语描述的是战国时期诸侯间反复无常的外交关系,尤其是韩国、魏国等小国为了生存时而依附秦国,时而投靠楚国。这种摇摆不定的行为后来被称为“朝秦暮楚”。

  11. 老马识途(《管子·大田》)

  12. 在一次征伐孤竹国的途中,齐桓公迷失了方向,于是他听从了宰孔的建议,让几匹老马在前方带路,最终找到了归途。这个成语比喻有经验的事物或人能引领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。

  13. 卧薪尝胆(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)

  14. 这个典故讲述了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,决心要报仇雪恨。他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,每天都要舔一下来提醒自己不忘过去的耻辱。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,越国终于灭掉了吴国。“卧薪尝胆”成为了忍辱负重、发愤图强的代名词。

  15. 问鼎中原(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)

  16. 这个成语源自古楚庄王北伐,到达洛邑时询问周天子九鼎的大小轻重的故事。楚庄王的意图是想表明他有取代周天子的实力,虽然他没有付诸行动,但是他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。后来,“问鼎中原”便成了企图夺取天下统治权的代称。

  17. 纵横捭阖(《鬼谷子·反应篇》)

  18. 张仪和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,他们游说各诸侯国合纵连横,以达到维护本国利益的目的。“纵横捭阖”形容他们在国际舞台上施展外交手段,巧妙地处理复杂的关系。

以上这些成语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,也是后人了解那个动荡时代的重要窗口。它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、军事策略和社会生活,使我们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。

Copyright ©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2020101868号-3